
根据流动性的强弱,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,即M0、M1和M2。人们可以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衡量、分析和调控来帮助判断经济走势。
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,流通中的现金流动性最强,被称为M0。企事业单位的M0+活期存款叫M1,流动性比M0差。M1+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+居民储蓄存款+其他,被称为M2,流动性最差。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。
在这三个层次中,M0与消费变化密切相关,是最活跃的货币。M1反映了经济中的真实购买力,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;M2不仅反映了实际购买力,也反映了潜在购买力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。
如果M1增长较快,消费和终端市场将会活跃;如果M2的增长速度较快,投资和中介市场将会活跃。M2太高,M1太低,说明投资过热,需求不旺,有危机风险;M1太高,M2太低,说明需求旺盛,投资不足,存在涨价风险。央行和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断货币政策。
此外,一个货币流动性指标M1/M2也被用来衡量经济环境的变化,它表示可交易货币余额与货币总量的比率,这个比率也被称为货币流动性比率。通常情况下,通胀高的时候,货币流动性比率(M1/M2)会上升;在通货紧缩时期,存款的收益会增加,货币的流动性比率会降低。
这是因为,在高通胀时期,我们自然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或活期存款,以随时方便地购买各种实物资产,避免货币贬值。在这种时候,我们通常会看到货币流动性的增加。在通货紧缩时期,存款非常划算,这个时候货币的流动性自然会降低。
因此,另一方面,货币流动性的上升意味着公众对彭货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增加;货币流动性的下降意味着公众对通胀的预期在减弱,甚至有通缩的趋势。
客服微信:(181628402)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n5w.com/2933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