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对联形式简短,语言简练,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。
对联也叫对联。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对联。今天,边肖总结了八个精彩的对联,不管是真是假,都来品尝一下其中的乐趣吧!
唐玄宗的宠臣杨嫉妒李白的才华,对他非常不满。他一直想嘲讽他。有一天,杨想出一个主意,让李白纠正这三步句。李白一进门,杨就看着李白,打趣道:
两个猿猴在山上砍树,问猴子如何锯对方。
“看见”谐音“句子”和“猴子”暗指李白。李白一听,笑着说:“请开始吧。如果你不能在三步之内做对,我就输了。”杨本想快点走完这三步,但他刚走了一步,李白就指着杨的脚喊道:
一匹马藏在泥里,看看野兽是怎么出来的!
“蹄”与“标题”是和谐的,标题与上半部分对齐得非常好。杨本想占三步之利,却被李白羞辱了。一抬脚就被嘲讽为“畜生的蹄子”,弄得他不走也不留,十分尴尬。
清朝有个宰相张颖,平时喜欢对联,很有文化。有一次,他去民间微服私访,那里的农民用稻草捆秧苗,一个农民让张英给他们配对,第一部分是:
稻草捆秧爸爸抱着孩子。
这种联系的妙处在于,前半句“稻草捆苗”是对眼前真实场景的描述,后半句是对“父亲抱孩子”的比喻,是“父亲”对“大米”的比喻,是“孩子”对“待插苗”的比喻,相当形象生动。
张英在田头想了很久,但是没有做出底线。回到家,他和妻子说起这件事,觉得很尴尬。他的话碰巧被一个女仆听到了。张英问她笑什么。她笑:这有什么难的?底线是:
有竹笋和母亲手臂的竹篮
这条底线整齐而巧妙的对齐,像顶线一样隐含了几层隐喻,与顶线的意境绝对吻合。张英点头称赞。
从前有一个读书人,在他结婚的那天早上突然去世了,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个葬礼和一个喜事在一起。按照习俗,葬礼和喜事都要贴对联。一个书生写错了,但是一个书生写了一副对联:
当你服丧的时候,你就是新郎,哭着,笑着,细细思量,哭笑不得。
退出灵堂,入洞房,进进退退,再考虑。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。
这副对联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书生的矛盾心理。
一个富有的学者和一个贫穷的学者是朋友。一天,这位富有的学者晚上在院子里散步。外面很黑,他看不见自己的手指。于是我随口背了第一副对联:“黑白难分,教我如何识南北”,第二副却想不到了。
这时穷书生来敲门,说:“我不想接。我想向你借点东西。”傅秀才一听,连忙说道:“说起来容易。你应该检查我的第一副对联。”之后穷书生道:“小弟进门不是出来了吗?”富书生想,原来是这样,于是开心地笑了!
清朝有个小学男孩叫石之彦,九岁就去县城赶考?考官让他尝试配对,第一部分是:
闲(闲)月中旬看门
“闲”是中国传统的“闲”字。也就是说,坐在院子里,悠闲地看着院门里亮晶晶的月亮。这也是一个断字。“闲”字可分“门”和“月”,“月”就在门里。第一部在意义和写作技巧上都相当不错。
史来俨略一思索,立即来了一句:
西庚欣田甜
李,蜀中才子,乾隆年间进士,后在粤任政事。上任没多久,当地文人邀他郊游。只见一座崖上刻着“半”字,崖边立着一块石碑,碑上刻着一行字,道:
一半山,一半路,一半溪,一半溪都是干的。
同事们解释说,这是宋代学士苏东坡、黄鹂和佛印一同游历此地时,佛印为苏东坡做了一副对联,但苏东坡配不上,只好请黄鹂在上面刻碑,以示自尊,求一副对联。
李笑着说:“苏早就讲对了这个底线。”大家都很不解。他接着说:“其实苏让皇姑在这上面刻字立碑,就是为了修炼,这叫正意。”然后书上出了下联:
一块碑,一行字,一联一虚。
听到这里,大家都觉得无可非议,连连称赞。
1953年,钱三强率科学代表团访华,同行的有华、、赵九章、等人。路上无事可做,只好说说现在和过去。这时,华受到形势的启发,画了一副对联:赵,前三名,求对联。
“三强”是指战国时期的韩、魏、赵三个强国,但也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。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号码匹配的困难,还可以在底部对联中嵌入一个科学家的名字。所以中老第一副对联出来的时候,很多人都犹豫了。
过了一会儿,只见华不慌不忙地念着第二联:毕达哥拉斯的九章弦。《九章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。这本书记录了中国数学家首次发现的勾股定理。同时,“九章”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。那太好了,房子里都是人!
相传,纪晓岚有一次南下杭州,朋友们设宴欢迎他。纪晓岚很机智,他的朋友们让他相信他是北方的孤儿。小兰不同意,说: # 8221;北方人才满长城。老兄,从何说起 # 8221;朋友说: # 8221;先是北上旅游,出了一个联赛,大家都摆摆手。#8221;小兰半信半疑,问道: # 8221;哥们的句子好难 # 8221;朋友说: # 8221;一般般。#8221;之后看了第一部:双塔隐隐,七层四面八方。
纪晓岚笑着说: # 8221;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他们不屑回答,就是摆摆手表示自己有理!#8221;朋友不解地问: # 8221;那么,他们的底线是什么 # 8221;小兰说,用一只手摇你的手,你的五指三长两短。
朋友听了之后恍然大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