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公告
  • 欢迎光临可关玩日记,免费分享生活知识及创业资讯
  • 教育孩子的12法则(教育孩子的十二个法则)

    教育孩子的12法则(教育孩子的十二个法则)

    父母总是在想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,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。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注意什么?

    今天和大家分享12条教育孩子的法则,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。

    归因定律: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。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?但事实上,也不尽然。有些家长有心却不知道怎么做。

    比如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和顺从,让孩子一味的吃喝玩乐,不运动不工作,形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。

    父母之间的矛盾和经常吵架也是不健康的家庭环境。破碎的家庭,长期分离的家庭,让孩子缺乏归属感。

    如果家庭变故不可避免,家长应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安慰和引导孩子,而不是采取疏于管教、溺爱或过于严厉等极端措施,更不能因为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孩子。

    希望定律: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但是否总是用积极的鼓励话语让孩子看到希望,认为自己真的有希望?

    我们对孩子期望很高,却不善于用希望的规律,爱找差距,爱挑毛病。孩子考了95分,只纠结为什么会掉5分。高标准严要求没错,但也会无形中扼杀很多孩子的希望。

    实力法则:无论是拼体力,还是拼智力和经验,成年人永远比孩子强大。所以成年人和孩子比赛是不公平的,赢了也是不光彩的。

    当然,大人可以和孩子在一些自己擅长的具体项目上进行比赛,比如下棋,但不要以输赢为目的。和孩子亲近的家长、老师、大人,都不要用和孩子生气来刺激孩子。对于心理感受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孩子来说,“挑衅”是不合适的。

    如果孩子一怒之下和大人吵架,不管谁对谁错,大人都要主动和他们和解。大人也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,尤其是对孩子,及时道歉认错。如果父母不改正,不承认错误,认为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是可耻的,也会让孩子学会固执己见。

    管理法则:未成年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尚未成熟,家长必须承担管理责任。但这种控制要充满亲情、人性化、科学理性,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命令,不考虑和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人格。

    另一方面,未成年的孩子视父母为靠山,合理的管教和关心会让他们有安全感和支持感,遇到困难会向父母求助。

    如果父母平时什么都让孩子做(学校、成绩、爱好等。)太多,看似给了他们更多的自由,但孩子会因为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而疏远。

    声音法则:平等对待孩子,给他们说话的权利,倾听他们的声音,他们就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。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,不理会孩子的声音,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不敢和父母说实话,不喜欢和父母交流。

    而且,父母是孩子的老师,是榜样。如果父母不耐心听孩子说话,孩子就会跟风,拒绝听大人的话,不懂得尊重别人。

    对于幼儿来说,即使不表达自己的想法,大人也要耐心地和他们交谈。任何对他们说话的粗鲁打断或嘲笑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,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,使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话。不要让孩子在不合适的时候插嘴,以引起大人的注意。

    榜样的法则:“以身作则,言传身教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。孩子的教养、兴趣、爱好等。,大多来自成长环境。

    父母、兄弟姐妹、亲友、老师、社会关系都对孩子有影响。除了家庭中的榜样作用,还要注意社会关系和频繁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。家长也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影视作品,了解自己的偶像是什么样的。

    如果发现孩子误交了坏朋友,不要随意阻止来往,要了解情况。孩子需要友谊,害怕孤独。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找到并扩大一个新的健康的友谊圈。

    求同存异法则:孩子和大人的看法往往不一样,他们会有很多标新立异的幻想。其实这些都是童心的可爱之处。如果大人觉得孩子的想法很奇怪,给孩子泼冷水,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,会因为看不懂而失望。

    另一方面,很多时候,天真的孩子有客观的看法,敢于说真话。孩子的话很离谱,要结合“音法”,鼓励孩子敢于表达,积极肯定自己的想法。当然,如果有些观点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,也要耐心解释。

    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,往往无法多向思考,只会延续自己的想法,所以对事情考虑不周全。家长要尽量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,可以采取对复杂事物进行分解简化、分阶段讲解或征求其意见的方法。

    凡是和孩子有关的事情,比如搬家转学,选择课外活动,参加考试和比赛,都要先和孩子商量和解释清楚。即使不能完全听从他们的意见,也要觉得父母征求了他们的意见。否则,父母的好意可能得不到回报。

    慎用惩罚法则:单纯的惩罚,尤其是体罚,是一种非常消极和笨拙的教育方式,也是不文明的。很多从小受到暴力惩罚的孩子,长大后也会有暴力倾向。因此,不提倡使用惩罚法。但不是不能批评孩子,而是要用适当的方式做一些惩罚。

    前提是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错了,愿意接受惩罚,这样才不会再犯。惩罚也要合理,可以阻止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比如可以罚他们几天不看电视,不上网打游戏。

    另外,因为连孩子都知道惩罚是消极的,所以千万不要把一些应该做的积极的事情当成惩罚。比如惩罚孩子劳动,会让孩子认为劳动是坏事,产生厌恶感。一位家长责备她年幼的女儿不睡觉,因此她被罚写五十个字或做十道算术题。当然,孩子是被逼着写作业的时候打瞌睡,然后她被罚去睡觉。

    这样看似暂时达到了让她睡觉的目的,但会让孩子把做作业和睡觉当成一种惩罚。当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会觉得受到了惩罚,造成心理阴影。他们以后还能喜欢写作和做算术吗?

    后果法则:有时候,孩子闯祸或者想做一些非常规的事情,连大人都不明白后果和危害,就指责或者阻止,当然没有说服力。

    要说服孩子,父母、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仔细思考一切事情的前因后果,然后再和孩子好好谈一谈。他们可以从好的或坏的后果开始,依次解释是否应该这样做,这样孩子才会明白。

    其实后果也不全是负面的。成年人比孩子更有经验,应该更有预见性。比如在引导孩子选择兴趣爱好或者申请学校的时候,家长可以对前景做一些调查,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展。但是,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,只是跟风,并不是有效的后果分析方法,往往会耽误孩子。

    规章制度:教育孩子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。法律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。孩子从小受到全方位的熏陶,心里有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,往往反过来影响父母。

    如果你不能给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,那么孩子就会张狂,行为无法无天。

    二十码法则:这个“二十码”是一个符号,意思是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给孩子留下心理空间。父母不必围着孩子转。你以为他们关心他们,孩子却觉得父母管得太严。

    也要让孩子保留自己的隐私,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。当然,家长还是要在20码外观看,做好随时切入的准备,而不是跑到200码或者200里外就放弃。

    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和管教要注意大的方面,尤其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。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需要更具体和详细的指导,但也应该给他们机会来锻炼他们的独立性。

   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烦父母无微不至的提问和唠叨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喜欢和人说话,但不代表听不到父母的话。所以,家长不要没完没了地重复这句话,直到反应过来,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。与其做无聊唠叨的父母,不如豁出去,让他们拖延一两次,以换取教训。

    四W法则:永远知道孩子和谁在一起(世卫组织),他在哪里(哪里),他在做什么(什么)以及他什么时候回家。

    有些父母看起来很担心自己的孩子,却不知道孩子当时的这些w,这不是一个好父母。只有以上规则都做到差不多了,孩子才能跟父母说实话,父母才能理解这些“W”。

   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,都离不开网络交流,家长也要关注网络世界的这些“W”。不是说孩子不能和网友交朋友,而是不能瞒着父母,尤其是不能背着父母见网友。

    父母不要武断地禁止孩子用不同的方式交朋友,而是要努力去了解他们。而且父母自己也要以身作则,在因公或个人原因外出时,及时告知家人这些“W”,也会让孩子觉得有必要告诉家人这些“W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