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对联,也称为对联,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文学形式。一字一声的汉字,通过对仗、工整的对仗、语音的协调,总能给人以朗朗上口、记忆深刻的阅读美感。
然而,当你在别人的对联中徜徉着自己的文学想象时,你有没有想过:
我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写出这么好的对联?
其实也不是很难。只要学会以下五种方法,也可以成为对联人。
上下联平仄声相对
所谓“平仄是相对的”,就是在一副对联中,上联和下联是对应的,它们的平仄也应该是对应的。
以下面的对联为例。
第一部:青山不老。
一句话:绿水永远流
上半部的青山,下半部的绿水,就是对应的词。青山上半部的发音是“平”,绿水下半部的发音是“平平”,是平平的相对音。
那么,是不是每个字都要平齐呢?其实不是的。
奇数不论,偶数分明
古人写对联的时候,有个规矩叫“不管一三五是什么,二四六清楚”。也就是说,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其实不需要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平调,只需要第二、第四、第六个偶数的字对应一个平调就可以了。至于第一、三、五位等奇数字,可以对应,也可以不对应。
这叫奇数不分,偶数不分。
以下面的对联为例。
第一部分:秋风吹万里锦水。
一句话:九重春醉仙桃
在这幅对联中,偶数字都是一一对应的,而上联的第一个字“万”是一个斜音字,下联的第一个字“九”也是一个斜音字;上联的第三个字“秋”是平音字,下联的第三个字“春”也是平音字。
以此类推,这副对联最后的“水”和“桃”也属于奇数字。对应与否可以吗?
当然不是。
上下联仄起平收
这其实是一种区分一副对联,哪个是上联,哪个是下联的方法。那是第一副对联的最后一个字,肯定是连音,也就是普通话语系的三声四声;下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声,也就是普通话家族里的一两个声调。
对此,细心的朋友可能从上面给出的两副对联中观察到了。
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上下联词性相同
一副对联中,上下对联所对应的字或词,应具有相同的词性。具体来说,如果上半部分是名词,下半部分也要用名词对应;如果上面的对联是动词,下面的对联也应该对应一个动词,以此类推。
以下面的对联为例。
第一部分:海峡两岸杨晓燕六律
一句话:一个充满春雨、杏花和红花的花园
对联第一部分的“两岸”、“晨烟”、“柳”都是名词,第二部分对应的“一园”、“春雨”、“杏花”也是名词。上半部分的“绿”和下半部分的“红”也是表示状态的名词。
断句式从断开处重算
所谓对句,就是在一个长联中,声调会停顿的对句。那么,写这样的对联,是不是还要遵循“135不管,246分明”的方式,从头到尾进行类比呢?
当然不是。
而是要按照“停顿入调”一词后的“135不管,246分明”来计算。
以下面的对联为例。
第一部:春日黄昏上楼,与鱼龙上下,要爱惜湖光绿水。
第二部分:醉了就谈不上梦了。它就像一个枕头。
这副对联中,声调有两个停顿。“夏商”的上半部分和“关山”的下半部分分别位于第六和第七个字。按照“135不分,246分明”,应该是“上”和“下”的对应,不分“下”和“山”,其实是反过来的。
这就是析取对联从断开点重新计算的原因。
等等。
好了,以上就是对联的五种写法。只要掌握了它们,写好对联,基本没问题。
不信?你现在可以在评论区试试。